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河,更是文明传承的精神图腾。10月17日,2025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系列活动“黄河文化对话——大河滔滔入画来”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举办。对话以馆内核心展陈《九曲黄河情》文化长卷为纽带,邀请该画创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西安美术学院原副教授赵拓和西安美术学院原设计系教授、硕士生导师柯建军,共话创作初心与文化传承,用艺术视角揭示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。
《九曲黄河情》由赵拓和柯建军联手创作,历时9个月完成,最终呈现长度达80米,堪比法国凡尔赛宫镜厅的艺术规模,被创作者笑称为“中国的凡尔赛长卷”。
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在对话中介绍,作为2023年10月建成开馆的黄河文化专题场馆,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以“长河万古流”为核心陈列,通过四个主题展和一个专题展,系统呈现沿黄九省(区)的自然地理、人文历史与民俗风情。馆内1万余件文物实物与5464块机械矩阵序厅、3D裸眼沉浸式体验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相得益彰,而《九曲黄河情》文化长卷则成为串联多元文化的视觉核心。
“这幅长卷是博物馆展陈的灵魂所在。”李金利表示,长卷以全景式视角呈现黄河全流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符号,既呼应了“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”的展陈主题,也让观众能直观感受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的壮阔与文化绵延。
对话中,《九曲黄河情》的两位创作者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匠心故事。“创作之初,我们面临一个难题:如何用一幅画承载5464公里黄河的地理跨度与数千年的文化厚度?”赵拓介绍,团队最终采用“自然景观连续呈现+人文遗址重点突出”的综合手法,将青藏高原的清澈河源到黄河入海口的壮阔景观连贯展现,“同时把各地区标志性历史遗迹巧妙融入自然地貌中。”
柯建军表示,创作团队创新融合中西绘画技法,“以中国画散点构图实现空间贯通,用西画近实远虚的手法增强真实感。”为精准呈现地域特色,他们不仅实地走访沿黄九省(区),还通过互联网搜集素材,细致区分青海鄂陵湖的清澈水波、甘肃丹霞的绚丽色彩、陕西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等不同景观特质。“仅画稿就反复打磨了3个月,确定方案后,我每天坚持画1米,生怕急于求成影响质量。”柯建军回忆,创作中最难忘的是陕北佳县的写生经历,白云寺旁的枣林不仅成为画中景致,也为创作增添了生活趣味。
80米长卷中,从青海藏区的锅庄舞、撒拉族“花儿”演唱,到甘肃的太平鼓、内蒙古的赛马场景;从陕西佳县香炉寺、壶口瀑布,到山西大同石窟、河南龙门石窟,再到山东泰山日出、潍坊风筝,沿黄九省(区)的文化符号被巧妙串联起来。赵拓介绍道,《九曲黄河情》画面既包含黄帝陵、中流砥柱等历史地标,也融入秧歌、腰鼓、蹴鞠等民俗元素,完整呈现了黄河作为“中华文明发源地”的脉络传承。
在文化解读环节,三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眼中的黄河魅力。赵拓认为,创作过程既是艺术的实践,更是一次系统的文化学习,“通过串联九省(区)文化,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凝聚力,希望这幅画能能吸引更多人走进黄河沿线,体验文化饕餮之宴”。柯建军则感慨,黄河的色彩变化暗藏自然密码,“从源头的清澈到壶口的汹涌,每一段水域都承载着独特的地理与人文记忆。”
李金利透露,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将以此次对话活动为契机,进一步深化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。未来将通过引进特色临展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、开发青少年研学课程等方式,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黄河文化、参与文化传承。“博物馆不仅是展示窗口,更是文化传承的阵地,我们要让黄河故事代代相传。”
此次黄河文化对话通过艺术与文博的碰撞,让80米长卷成为黄河文化的“活载体”。作为2025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重要活动,对话不仅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搭建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。
据介绍,作为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向公众传播黄河文化的系列行动,近期还将陆续推出《黄土地与陕北秧歌》《陕北民歌中的黄河回响》等对话活动,希望大家持续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