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0-13
“黄河文化对话”解码陕北文明密码

“黄河文化对话”解码陕北文明密码

——2025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系列报道之十七 


金秋时节,黄河之滨的佳县秋高气爽。10月12日,2025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系列活动之“黄河文化对话”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,国家级非遗“陕北民谚”传承人王建领与博物馆副馆长李金利领衔对话,以《陕北文化与黄河精神》为主题,通过直播向广大网民和观众解锁黄河文明与陕北文化的共生密码。

“让博物馆的文物展陈‘开口说话’,是我们举办对话活动的初心。”李金利阐释活动初衷时强调,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脉,陕北则是根脉上的“文化基因库”。“博物馆扎根黄土地,肩负传承黄河文化的使命,此次联合《中国黄河旅游年鉴》打造系列对话,正是为了打破文化传播壁垒,让黄河文化从符号变为融入生活的鲜活存在。”

dc33de96d3d8425f9c5edda765c39a2d.jpg

对话中,有着“陕北文化活字典”成为的王建领系统解码陕北文化的丰富内涵,提出界定“陕北概念”的三个独特视角:行政上涵盖延安、榆林两市,地理上延伸至铜川宜君县等区域,而“文化陕北”则以方言为核心标志。他指出,陕北文化自明末清初确立以来,形成了“天地人、家国情、真性情”的价值内核,具体表现为五大特质:敬畏自然的哲学观、生命至上的人文情怀、信天而唱的文化性格、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与多元融合的价值追求。“从龙王庙前的祈雨呐喊到面花剪纸中的生命隐喻,无不彰显黄河文明的深刻烙印。”

“陕北民俗本质是黄河民俗,文化‘走水不走山’。”王建领从精神与物质双维度展开论述。精神层面,盲人说书的道德自律、剪纸“抓髻娃娃”的生殖崇拜、源自《诗经》的生育礼仪,构成黄河孕育的文化印记;物质层面,佳县古枣园的农耕智慧、米脂高西沟“不让泥土入黄河”的生态实践,以及粟黍到玉米的饮食演变,见证着陕北人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。

76bb8cc7df708efb3c4d209c0ae70233.jpg

在对话现场,省级剪纸传承人李改琴展示的“鱼儿戏莲花”作品,属于生殖崇拜符号,寓意阴阳结合、生命繁衍,也是对婚姻的美好祝福。剪纸作品中还有李有源与窑洞,“李有源是《东方红》创作者,他担粪时见东方日出,将毛主席比作太阳,创作了‘东方红,太阳升’的经典歌词。”

李金利同步揭秘黄河文化博物馆的“文化物证库”:“昂米就在岸上住”专题展通过场景复原呈现千年枣文化,“文明曙光耀九州”主题展以石峁遗址文物再现4000年前先民生活,“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”主题展则用纤夫场景诠释坚韧品格。这些展陈与对话内容相互印证,构建起黄河文化的立体图景。

0461b3952798153fd2f483fb1a469044.jpg

谈及对“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”这一论断的理解,王建领引用《史记》记载与石峁遗址考古发现,指出“黄帝葬桥山”“禹治水壶口”等传说与实证均指向陕北,4300年前的石峁皇城台更彰显“王的气象”。他强调,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“东西坐标轴”,与长城、秦直道共同构成农牧文化分界线,推动着文明交融,佳县民歌《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》正是这种文明积淀的生动写照。

对话尾声的陕北方言分享引发热潮。王建领现场演示“毛个楚楚”“白个生生”等叠词的韵律之美,解析“街上去”读“gāi上去”的古音遗存,笑称方言读唐诗“更合古韵”。这种兼具趣味与历史价值的文化展示,让观众直观感受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。

8cdcd8ac3ab8f6f08a3db24ba8ee4101.jpg

此次对话立足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所依托的陕北地域文化,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化解析、文物解读、民俗展示、方言互动等多元形式,立体呈现陕北文化与黄河精神的丰富内涵。正如李金利所言,黄河文化的传承既要守护根脉,更要创新表达。“随着黄河文化旅游月的深入推进,陕西正以文化为纽带,让黄河精神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。”

据介绍,作为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向公众传播黄河文化的系列行动,近期还将陆续推出《黄土地与陕北秧歌》《陕北民歌中的黄河回响》《大河滔滔入画来》等对话活动,希望大家持续关注。


来源: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