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,是四季流转中的重要篇章。在中国传统时序里,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秋”,便如一把精巧的钥匙,轻轻旋开了秋的门扉,被视作这一季的起始。
夏日的余威尚未完全褪去,空气中却已悄然渗入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。今日立秋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。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内的陈列和古老农耕文明印记遥相呼应,共同揭开属于这片土地的秋日序幕。此时节,馆中那些记录着黄河流域秋收场景的文物,更显生动,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间,立秋与黄河儿女生产生活的深厚联结。

“立”,建始也;“秋”,揫也,万物于此而揫敛也。出自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。古人用“揫敛”(聚集、收敛)精准地描绘了立秋的精髓。它不仅仅是气象学上的一个节点,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与智慧。
夏的盛放,转向秋的沉淀。经历了春生夏长的蓬勃,万物在立秋时节开始将能量向内收拢,为结果、为成熟、为冬藏积蓄力量。这是大自然“放”与“收”的平衡之道。陕西,作为黄河中游的核心区域,其农耕文明的发展深深烙印着黄河的滋养。黄河的冲积带来了肥沃的土壤,黄河的灌溉支撑了农业的兴盛。立秋时节,遥想千年前这片土地上先民们仰望天空、俯察大地,根据物候变化安排农事的情景,那份敬畏自然、顺应天时的智慧,至今令人动容。
一候凉风至: “凉风绕曲房,寒蝉鸣高柳”。最直观的感受来了——风变了。不再是盛夏裹挟着热浪的熏风,而是带着丝丝凉意、令人神清气爽的“金风”。这股凉风,是秋天寄来的第一封问候信。
二候白露降:随着昼夜温差加大,清晨的大地上,开始凝结出晶莹的露珠。“露从今夜白”,这纯净的白露,仿佛是大地在晨光中呼出的清凉气息,预告着更深露重的秋日即将来临。
三候寒蝉鸣:感阴而鸣的寒蝉(通常指秋蝉),在枝头唱响了最后的生命之歌。它们的鸣叫不再似盛夏般喧嚣急切,而多了几分清越与寥落,成为秋日独特的背景音,也牵动着文人墨客的缕缕秋思。
立秋,是季节的转折,也是思绪沉淀、回望来路的时刻。在这个寓意丰收与希望的节气,走进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,跟着讲解员寻找文物里的立秋印记,就如同溯流而上,回到中华文明的源头。在那些沉默的文物、恢弘的画卷、感人的治河故事中,触摸母亲河跳动了五千年的脉搏,感受那份生生不息、滋养万物的力量。
让我们在这个立秋,赴一场与黄河的千年之约,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,在文明的沃土上坚定前行,共同守护这条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未来的——母亲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