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8-09
黄河:为何能担起华夏“母亲河”的称号?

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自河入济,自济入淮,自淮达江,水路相互连通。”在传统人文地理体系里,是以长江、黄河、淮河与济水这“四渎”作为主要脉络框架。


东汉时期,班固编撰的《汉书·沟洫志》对黄河极为推崇,书中提到:“中国川源以百数,莫著于四渎,而河为宗。”此说法奠定了黄河“四渎之宗”的地位,而在民间,人们则以更具温情、更贴近生活的“母亲河”来称呼黄河。



黄河

图片


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,它一路奔腾,全长达5464公里,流经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和山东等9个省(自治区),流域总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黄土高原时,会裹挟约十六亿吨泥沙,其中十二亿吨随河水流入大海,四亿吨则沉积在下游,逐渐塑造出三角形的冲积平原。


早在春秋时期,民间以“河”称呼黄河。《诗·魏风·伐檀》有: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河水清且涟猗。”这里的河说的就是黄河,而且当时河水清波荡漾。时至战国,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,黄河水质开始变浊,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中有“俟河之清,人寿几何”的诗句,到了两汉,黄河的混沌已经深入人心,人们用“浊河”称呼黄河,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首次出现了“黄河”。直到唐宋,黄河被社会主流广泛使用。


图片


文明之根黄河流域位于暖温带,属于大陆性降风气候。经考古发掘,发现了处于旧石器时期的山西西侯度猿人、陕西蓝田猿人、大荔猿人、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等早期人类。这些人类活动的遗迹,点燃了黄河文化的星星之火。


图片


河南淮阳西水坡所发掘的墓葬里,墓主人不仅有三名仆人殉葬,墓外还留存有大规模祭祀的痕迹,彰显出其身份的特殊。回溯到距今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,男子便已投身于农业生产活动。发展至仰韶文化阶段,氏族形式从母系转变为父系,男子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,彼时还出现了军事组织。再看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,它由中心礼仪建筑与分布式居住区组成,面积近百万平方米,展现出文化发展从点状分布向线性拓展的趋势。


距今6000多年的黄河中下游,遍布着“华夏”、“九夷”、“诸戎”、“群翟”、“三苗”等部落,他们治水灌溉,开展农耕,奠定了文化由野蛮走向文明的经济基础。以中原为代表的黄河流域,经历了夏、商、周多元并立一体化扩张式发展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。秦一统六合,建立起以黄河文化为主体,吸纳北方游牧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华夏文明。由此说明,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直根系。


图片


经济之基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沿黄地区的农业、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。沿黄地区的百姓兴修水利,改进农具,革新农技,促使最早的精耕农业区的形成。《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是一首典型的农事诗,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现状。在《周颂·臣工》、《大雅·生民》、《大雅·绵》、《小雅·甫田》中也有农业生产的相关情况。


除农业蓬勃发展外,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精美手工艺品也远销海外,其中瓷器更是成了“中国”的代名词。通过商鞅变法、文景之治、光武中兴、贞观之治、王安石变法等一系列举措,中国经济一度领先世界。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共同推动下,黄河流域分布着长安、洛阳、开封等六大古都群,经济繁荣,商业兴盛。有了如此坚实的经济根基,华夏民族从松散的政治集合体逐渐迈向融合与统一。


图片


科技之炬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扶持。据《春秋》记载,公元前613年,“有星孛入于北斗”,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哈雷彗星。战国时期,《甘石星经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。诞生于两汉的《九章算术》,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,标志着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扁鹊、华佗、张仲景、孙思邈等医学工作者,推动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壮大。《考工记》、《禹贡》、《水经注》、《齐民要术》、《梦溪笔谈》等综合性典籍,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。


沿黄地区在农业技术、天文历法、传统医药、数理算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,均代表了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。“四大发明”闪耀着智慧光芒,轰动世界,其影响绵延至今,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黄河文化以开放包容之态,广泛吸纳融合其他领域的成就,引领着华夏文明不断前行。


图片


思想之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,思想解放成为必然的趋势。春秋时期,沿黄地区的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兵家、纵横家、杂家等思想流派异彩纷呈,出现了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思想巨著,其中儒学的影响最为深远,由此出现了“百家争鸣”的思想碰撞,先后涌现出孔子、孟子、墨子、韩非子、董仲舒、周敦颐、程颐和程颢等历代思想人物。


西汉董仲舒提出“废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形成以“家天下”为核心的政治制度、以“忠孝”为根本的伦理制度、以“三纲五常”为骨干的宗法制度。而佛教、回教、基督教在中原的传播,催生了玄奘、慧能等宗教大师,同时,荀子、王充、范填等唯物主义思想家,与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。这些思想至今光辉依旧,成为华夏文明的精髓。


图片


黄河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,还积极向世界播撒其影响力。它向东远播,深刻影响了朝鲜与日本,催生了箕子赴朝、徐福东渡以及遣唐使往来等历史盛事;向南与长江文化相互交融、彼此依存,还跨越重洋,将文化传播至东南亚地区;向北则与游牧民族展开深度交流,实现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。


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就是向西的丝绸之路。中国特色的瓷器、丝绸、茶叶、漆器、铁器等商品以及造纸术、印刷术、火药等技术源源不断进入西方,而中亚的马匹、毛皮、瓜果、香料,罗马的珍宝,伊朗的银器,犍陀罗的艺术,印度的佛教等传入了中国,张骞、甘英、 法显、宋云、玄奘、耶律楚材、马克·波罗等人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。黄河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了交流,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提高。


图片


黄河如一条巨龙横亘于北方大地,以甘甜的乳汁滋养万物、哺育众生,成为华夏文明孕育发展的摇篮。以黄河为中轴,社会、经济、科技与思想如四轮驱动,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。将黄河誉为“母亲河”实至名归,它的力量既铸就了辉煌过往,也深刻影响着当下,更将持续启迪未来。


来源:中国黄河文化

版权声明:原创文章转载时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来源,转载稿件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与后台联系,本账号将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。